胸椎小關節錯縫症
如果您平時運動量不多,突然心血來潮想利用您的雙手擺動與身體旋轉做一做運動,那您就要當心了?這樣可能會引起「胸椎小關節錯縫症」。受傷後當時症狀較輕無太大感覺,次日則加重,後背如背負重物般,漸漸牽制引起胸痛,久坐則需要經常變換體位、姿勢,當走路時震動,咳嗽、打噴涕時也會引起肌肉鈍痛或撕裂性痛。
何為胸椎小關節錯縫症
脊椎是由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依序疊堆排列而成的,其中之頸椎、胸椎、腰椎部份是由單塊的脊椎骨重疊而成,每一塊脊椎骨之前半部是椎體本身,其作用在承擔身體之重量,上、下椎之間以椎間板連結,在脊椎骨之後半部即是一W形中空骨架,其作用在控制指揮身體脊椎之運動方向,上、下椎之間僅以四分之一圓弧狀之平面關節互相連節。胸椎小關節錯縫,係指任一胸椎上、下兩個椎體後側之W形骨架,所構成之關節,其關節間隙因外力旋轉所引起小關節向側方向錯離,錯離之關節無法立即回復到原來位置,導致發生疼痛和功能性障礙,也可能因關節腫脹卡壓到脊椎神經引肋神經痛。此症候亦有人稱「胸椎後關節紊亂症」與「胸椎後關節滑膜坎頓症」。
診斷
這種由外力旋轉而來的胸椎小關節錯縫,多發生在胸椎第3~7椎(約在肩胛骨等高)位置,一般是女性多於男性,而且青壯年較常見,次是學齡前兒童,老人即很少發生。檢查局部時,坐正脫去上衣,雙手交叉抱肩、低頭凸背,顯露胸椎棘突。醫者則坐於患者背後,首先觀察脊柱有無側彎,如側彎不明顯者,醫者可用右手的食、中二指分別放在棘突兩旁,由上向下沿脊柱用力下壓滑動,觀察滑動後指痕有無紅腫脹現象,可依據指痕來判斷脊柱有無側彎與受傷狀況。然後改為用兩手拇指分別放在第一頸椎棘突兩旁,由上向下耐心細緻地逐個觸摸上下棘突是否居於中線,是否凸起或凹陷。如發現某一棘突有異常變化時,可用筆畫一標記,再作第二次、第三次檢查,如檢查無誤且與患者自訴的壓痛部位相符合,即可診斷為本病。
若用X光攝片檢查也只有50%到60%的患者能發現有棘突側偏改變,而另一部分患者在X光片上則無變化,故完全依賴X 光確診是不可靠的。但X光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可排除一部分骨骼上的其它病變。
造成原因
從解剖結構來看,胸椎應該是比較其他脊椎穩定的,其周圍雖缺乏肌肉保護,但有兩側肋骨支撐,故一般認為比頸、腰段穩定。但因為胸脊柱運動機會較少,周圍肌肉不如頸、腰段發達,遇強大的旋轉外力時,即可將小關節向側方扭開,並受關節滑膜的阻礙不得復位而成本病。常見的外傷情形如幼兒由床墜下,單側肩部著地身體向一側扭轉;在校兒童做前滾翻或後滾翻運動時,姿勢不正單側肩部著地;全身向一側歪倒或打球、摔跤以及肩扛重物突然被撞等,均能使胸椎受到強烈扭轉,迫使胸小關節變位。
治療
養成定時的運動與運動或提重物前充分熱身對於本病之預防有良好效果。治療上新傷一次可癒,3週以上的陳傷復位後容易再發,時間越久則復發率越高。雖如此傷後半年以內者,均可試行手法復位,但應採取多次復位法,復位後靜臥休養,或佐以必要的脊柱固定,並結合中藥治療待脊柱穩定後,再解除固定和停止用藥。
復位時讓患者俯臥床上,先行局部熱敷以舒軟筋骨,醫師站在病人患側用一手的小魚際抵止在側偏的棘突上向中心用力推之,另手由患側腋下前伸向背後放在同側的肩胛骨上,兩手配合用力扭轉患者脊柱上胸段使其復位。在復位過程中,絕大部分患病都可聽到『喀達』的復位聲。如側偏的棘突即已被糾正,新傷者即可離床活動,陳傷者則臥床30分鐘後再小心離床,勿使脊柱扭轉活動以防再發。每隔3日進行1次手法復位,經3次治療觀察症狀消失後可停止治療。新傷不需要固定,舊傷復位後應仰臥床上安靜休養3週。
新傷者可服一般筋骨受傷、活血化瘀之藥物如七釐散、正骨紫金丹。陳傷患者病久體弱者或關節不穩、反復變位者內服藥則適用處方:黃耆30克、當歸30克、黨蔘40克、紅花20克、熟地15、赤芍20克、狗脊20克、蒼朮15克、羌活15克、續斷15克、生薑25克、延胡索10克。